幻灯二

父母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什么教育孩子成长父母怎样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本文字数5455,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亲子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这本书堪称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之作,既有国际视野,又具中国文化精髓,紧贴现实,呈现了优质教育的做法和魅力,首次把家庭教育著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改变了长期以来教育著作晦涩艰深的现象,在普及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形成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直接推动了中国家庭教育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和世界最先进水平接轨,并开始对外形成影响力。

0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说,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

对于学习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然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1、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家长都会陪着孩子写作业。针对这个普遍现象,作者指出:陪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

作者说,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不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只有孩子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这样以后孩子就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学习从强制性的义务变成了自己的“工作”。

与之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自觉意识,就会想尽办法偷懒,不能主动学习,学习变成了孩子最大的负担,对长远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损害。

很多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也会更愿意去执行。

2、家长要做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非常关键。好的家长不应该是发号施令的人,而应当和孩子共同成长,做孩子的榜样。很多人自己生活得不得志,工作中遇到麻烦,带来情绪的波动,最终把气撒到孩子身上,这是极为有害的。

还有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希望经由孩子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这都是强加给孩子的负担。优秀的家长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平等对待孩子,和孩子一起进步,塑造更加健康的家庭关系。

比如,2007年4月25日,广东增城市某中学一名初一的学生,因为英语考试时说话,被老师罚抄单词,从第一课到第十四课,每个单词罚抄十遍。这个孩子当晚自杀。

许多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时,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吗?孩子还能对它产生好感吗?

太多的家长在学习这件事上对孩子过分计较,这是非常有害的行为。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考到前三名,必须考试拿到双百,必须考入名校······这些强制性的要求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也没有必要。

与其给孩子设置这种要求,不如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恐惧学习。这样反而更可能激发出孩子的学习潜力,让孩子的学习获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做好榜样,不能因为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者因为孩子不会写作业,就对孩子发脾气,惩罚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3、没有必要发脾气

家长总是难免对孩子发脾气,事后想一想,很多家长会觉得没有必要,不应该发火。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大人,家长发火的原因很多,但是孩子往往根本无法理解,不知道家长为什么生气,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恐惧心理,却不知道如何改正。

其实孩子能犯多大的错呢?无意的错误、微小的错误都可以一笑而过,把错误转化成亲子关系中的共同回忆,反而会很美好。

02、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的差异。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作者说,对待孩子无非需要做好3点,第一是信任,其次是自由,最后,是足够的爱。

1、信任

对待孩子,信任是第一位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控制都是源于恐惧和不信任。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法,所以无所适从,总是担心孩子。

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美好的,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信任孩子。家长要做的干预不需要太多,只要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导即可,不能总是事无巨细地横加干涉。

一旦家长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信任感,就会更有自信、更容易向家长袒露心声。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也会就此形成。

2、自由

曾经有家长向作者咨询。她说:我是那种比较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的妈妈,可是孩子总不好好吃饭,我顿顿得追着喂,为这事总是生气上火,您说该怎么办呢?作者对这位妈妈说:你连吃饭的自由都没有给孩子,怎么能谈得上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蒙台梭利

说过,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孩子是作为一张白纸来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围,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即成长过程。就像我们突然从太阳下走入一间暗屋,眼睛需要适应一会儿才能看清屋里的东西。如果这时别人急于下论断,说你眼睛有问题,这显然不对。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不许孩子“犯错误”,本质上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这会出现两种后果:孩子有可能“听话”了,但变成了时时事事需要人操纵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听话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虽然两种表象完全不同,但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样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缺少自由,他们的心理秩序都乱了,行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所以,家长应当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孩子天生是向往自由的,这种天性不应当被束缚。孩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他们面对的世界无限宽广,一切皆有可能,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空间。

具体到家庭教育之中,给孩子自由意味着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倾听孩子的想法,多沟通、多协调,达成亲子双方的和谐。

3、爱

爱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家长应当对待孩子的最重要的态度。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爱要表现出来,也要说出口来,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一旦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待他(她)的态度是不爱,就会陷入失落,进而产生逆反。孩子是期待爱的,也是对家长充满爱的,这一点上需要互相契合起来。

03、孩子的品格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影响一生。 品格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比学习更加必要。

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关乎这个孩子的未来。如果孩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品格教育,长大了就会成为一个更能融入社会、更能和人和谐共处的人。相反,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品格教育,可能使得孩子在日后走入歧途。

1、性教育

性教育是很多父母难以开口的话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问,并让每个家长都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应该正确告诉孩子,但怎么个正确法,却往往含糊其词。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子问他妈妈孩子是怎样来的,妈妈告诉他“是女人从肚子里把他屙出来的,屙的时候肚子痛得几乎把命都丢了”。卢梭认为这个回答很经典,因为它告诉孩子的是一个生孩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妈妈在“孩子是怎么来的”后面立即跟上了“痛苦”,这像一层遮挡,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给予了孩子一个肯定的回答,又不会挑逗他的想象。

卢梭认为性启蒙应尽量延迟,就是不给他们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对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犹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

事实上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避开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地讲出来。

作者在书中就说,很多家长有一个误解,就是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呢?导致孩子对性话题更好奇了。也就是说,有时候家长告诉孩子的东西太多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来了。

所以,现在很多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

2、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每个人需要养成的品格,很多父母当着孩子的面说“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人”,然后又抱怨自己家里的钱太少,接下来把赚不到钱归因于社会或他人的影响。这一圈话说下来,孩子就被搞糊涂了。

还有的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实,另一方面自己却爱虚荣爱摆谱。这样的家长,即使把“实事求是”整天挂在嘴边,孩子也难以领悟到这四个字的内涵,难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比如,有一个女孩已经二十五岁了,父亲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

,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学教书,并且总是带高中毕业班,他教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他个人在行业里也小有名气。女孩的妈妈也是个中学老师。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一直被严格要求,从小学习不错,高中就读于父亲所在的中学。

按女孩当时在学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华,但没把握。填报志愿时,父亲说你要是不考上清华,我以后教书就没说服力了,力主女儿报清华。妈妈也劝孩子说,你要是考上清华,我在学校管学生都有了底气。 为了让孩子没有其他的想法,他们建议孩子只报了一个志愿,没报第二志愿。结果女孩差八分没考上,只好去复读。

一年后再次填报志愿时,女孩有些胆怯,第一志愿不敢报清华,想报另一所较有名气的大学。但父母认为那所学校以去年的分数就可以上,既然都补习一年了,就应该争口气考上清华,于是又怂恿孩子报

了清华。这次幸好在清华后填了第二志愿,结果还是差了几分,没被清华录取,上了第二志愿的大学。

第二志愿大学其实也不错,但这一家人却总认为不上清华就委屈万分,做父母的总是因为孩子补习了一年才考个普通大学而觉得没面子,唉声叹气,言语间有很多不满,弄得孩子读了四年大学一直很郁闷,中间甚至休了半年学。

女孩本科毕业时又去考清华的硕士,还是没考上,就想出国留学。申请了两所国外名校,不知为什么都没成功。又一次备受打击。她父母后来通过关系帮她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按说应该高兴,可让女孩不爽的是和她一起来单位的另外两名同届毕业生都来自名校。干了一年后,那两位中的一位被提拔当了一个小负责人,这让女孩终于受不了了,没请假就离家出走半个月,回来后再也不肯去上班了。

现在女孩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上网和睡觉,别的什么都不干。在众人的苦苦劝说下,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医生说她是抑郁症。

所以,作者说,人在针对自我做一件事时,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而是应该有实事求是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我能做好就是能做好,做不好也没关系。要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实,这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3、小事情就是大事情

首先,教育当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大事。亲子教育里,每一件事都关乎孩子的未来,关乎一个人的成长,马虎不得。

其次,教育的高深理念和宏大理想,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精妙,最终都需要落到实处,落实在细节之中。优秀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关注细节,把理想、理念落地的教育模式。

因此,在处理家庭关系、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细节,关注小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小毛病,为孩子的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04、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除了态度层面的转变,掌握正确的方法也很重要。处理亲子关系,有技巧可循。

1、多动脑筋

和孩子打交道,首先要做到的是多动脑筋,不能一根筋、认死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着急,停下来想一想,思考问题的成因、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停下来想一想”的习惯可以帮助家长稳定情绪、避免对孩子发火、做出冲动的举动。

针对具体的问题,也要开动脑筋想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论。

2、合理妥协

有人说,不能对孩子妥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与之相反,要学会合理地对孩子妥协。对孩子妥协,意味着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合理的空间里赋予孩子权力,让孩子做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给予适当的指引即可,不必一切替孩子做决定。

妥协是一门艺术。家长要摈弃“唯我独尊”的想法,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候孩子会给你意料之外的精彩答案。

3、换位思考

和孩子相处,换位思考十分重要。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家长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判定孩子的做法、说法、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孩子不会理解你的想法,你也不知道孩子的真正想法,这二者之间就产生了盲点。

和孩子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从孩子自己出发,看他(她)眼中的世界,解决他(她)遇到的问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